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/
当前位置:首页 > 九龙坡区文明实践所 > 西彭镇 > 新闻 > 正文

又是一年春耕忙 “长石生姜”焕发新活力

发布日期:2021-02-23 18:06

近日,记者走进西彭镇长石村,只见田间地头,姜农正在忙碌地翻土、打姜窝……一派繁忙景象。去年10月,该村联合基层供销社成立了重庆长乡厮种植股份合作社,今年一期种植面积80亩,打算大干一场,让“长石生姜”这一品牌重振雄风。

长石村的姜田里,合作社请到了村里种姜的“老把式”亲自上阵,63岁的姜农张宗科和70岁的姜农牟登友正在用传统农具“抱钳”打姜窝。“虽然有打姜窝的机器,机器一天可以打两三千个窝子,但是打出来的窝子四周不沥水。”合作社负责人向首富说,他们正在做试验地,比较机器和手工打的姜窝,哪种产量更好,品质更好。

对于姜田的选择也有要求,有几十年种植经验的张宗科说,“姜田要适宜选择在土层深厚、土质肥沃、有机质多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,要求田块地势比较高,不易积水,排灌方便。”

试验的内容还有测试沟姜和窝姜的产量和品质,“长石生姜以往都是窝姜,种植出来长得整齐,姜宽,排面好。”说起种姜,“老把式”们话匣子打开了关不拢,你一言我一语。

“那是我们姜种,正月十五就要开始下姜种。”向首富指着路边用塑料膜覆盖的一堆堆“小山”,初级计划今年种植80亩姜田,我们要培育自己的姜种。

因为姜种生长周期长,产量不及菜姜,存在菜姜和姜种争土地的问题,合作社采用的方式是与当地农户合作,利用柑橘树的间隙栽种姜,合作社提供种姜和技术、肥料、地膜等物资,农户出场地和劳力,合作社到时出资收购。这样合作社既节约了土地和人力,又聚集了闲散的土地和人力,实现“双赢”局面。

长石村党支部书记范文超介绍,长石村的生姜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,因其嫩、脆、鲜、根茎长而远近闻名。十多年前,长石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生姜,全村种植面积最大时有1500余亩,年产量4000余吨。

谈及长石生姜,姜农张宗科和牟登友有摆不完的龙门阵,“销售最好的时候,收拉姜的队伍在白彭路沿线排成长龙。”生姜产品不仅供应重庆主城区,还远销四川、湖南、贵州等地。2005年,长石生姜遭遇了“姜瘟病”,村里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,生姜很少有人种,最近几年,提倡恢复种植生姜,镇里农服中心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去劝说,区农技站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护航。

2018年,长石村完成了50亩的生姜种植基地示范点建设,大大提高长石生姜的产量和质量。去年10月,采取“基层供销社+村集体+农户”的方式组建成立专业种植股份合作社,吸纳农民土地入股股东43户。

该合作社是九龙坡区供销社指导,由巴福基层供销社投资领办,是去年我区“三社”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,合作社主要依托长石村生姜种植产业集体,通过整体带动生姜种植标准化生产,采取“统配统施”“统防统治”“水肥一体化”等多种农业现代化措施,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,还将为当地农户提供30个就业岗位。

“目前,姜种存活率达到了90%,这让种植户们有了继续种植生姜的信心。”等一期80亩种植规模见成效后,向首富带领的合作社团队还有更大的“野心”,要为“长石生姜”申请注册品牌,申报绿色食品认证,统一包装销售,提高品牌的“含金量”。采取旋耕深翻、套种的方式、大棚调温、生物菌消毒绿色种植……新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式有望降低“姜瘟病”发病率,在合作社规划的“长石生姜”的版图中,二期将增加至180亩,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增收增产。

电商销售:多渠道联手打“地方特色牌”

以往,由于市场营销理念缺乏、品牌建设不到位等因素,长石生姜“无名无分”地出现在市场小摊上,一些有购买意愿的市民因为信息缺乏,不知该去哪儿购买长石生姜优质地产农产品。

去年8月8日,长石村民邦农村综合服务社在村里的赶集日摆出了首场“生姜展销会”,邀请了村里的6家生姜种植户“摆摊”,每户销量近40斤。线上线上销量良好。

今年成立合作社后,和以往姜农们单打独斗的销售模式,主要走电商平台渠道。巴福供销社负责人向首富介绍,在种植环节,我们为生姜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,统一收购,在销售环节,我们统一包装“长石生姜”这一品牌,在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以及市级农产品电商平台“村村旺”网店上推出“西彭优质长石生姜现挖现发”地方特色产品。

此外,在区里的各个农村综合服务社门店推出“长石生姜”销售专区。

合作社还有个想法,适时开展“采摘”等活动让市民参与其中,亲身体验动手采摘的乐趣,实地了解基地及农产品发展情况,扩大产品知名度,留住“回头客”不断提高“长石生姜”这一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